您好!欢迎您来到官网!

徐艳华

时间:2014-09-10  浏览数:6159次  字体:    作者:nmyouth  来源:内蒙古共青团
徐艳华,女,31岁,出生于内蒙古赤峰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于2004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学专业为农艺教育。在即将毕业之际,一直想返回农村改变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现状的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学校推荐和考核,顺利成为2004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那一刻开始,她怀揣着改变基层、改变农村、改变广大农民现状的梦想奔赴到了内蒙古最西部——驼乡阿拉善。
阿拉善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经济条件最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为40-2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2400-4200毫米。中国三大沙漠聚集在这里,号称是中国沙尘暴的发源地。人烟稀少,人口仅有20万人,是典型的西部落后地区。如此恶劣的条件没有阻挡住她满怀抱负的心。刚刚见到阿拉善左旗团委负责人,她就开始询问全旗的基本情况,得知距离旗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的巴润别立镇正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大棚,她主动放弃留在旗里的机会,申请去农业大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愿以偿,于2004年8月1日,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政府开始她为期两年的志愿者生涯。
刚到巴润别立镇被分到农牧业办公室,她结合自己专业,马上投入到菜篮子工程项目中,大部分时间行走在农户的温棚里。经施工现场实地查看,她发现温棚结构设计不合理,她提出日光温室的后坡角度及取材质地和钢架的弧度非常重要,影响到温棚的采光和蓄热效果。她通过查阅资料,并向自己大学的老师请教,结合阿拉善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合理的确定了后坡角度和钢架弧度,使巴润别立镇50多座日光温室保温性能较好。温棚建好后的两年里,经营温室的农户都是“;门外汉”;,没有从事过保护地栽培,习惯于大田粗放经营模式。她以温棚为课堂,以实际操作为教具,手把手的指导农户开展温棚种植。从土壤改良、整地施肥,到选膜、扣膜,再到制定种植计划及以后的田间管理等等,她都是耐心细致,不言苦累,无论是刮风下雨,和农民同吃同住,渐渐的成为农民的好朋友、贴心人。平日里,她还经常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指导农户及早做出应对大风、低温、雨雪等恶劣天气举措,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她的协助下,巴润别立镇的温棚种植业迈开了第一步,单位同事时常说她曾经白皙的脸蛋已经黑黝了许多,但是从她脸上却看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对事业的不尽思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两年的志愿服务期结束了,但她还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她感到在这里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她感到这里的农民需要她这样专业对口的大学生,难舍难分的情节让她做出了扎根西部、奉献一生的决定——继续留在阿拉善,将她的志愿服务期延伸到一辈子。她主动申请继续留在基层工作,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她如愿以偿,以临时工的身份暂时留在了单位,继续做她热爱的农技推广事业。
这期间,为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她白天忙于指导农户种菜,晚上回来忙着看书学习,坚持边干边学。在工作中,她拜镇上有经验的业务骨干为师,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并于2007年8月,她破格被录用为阿拉善左旗人才储备人员。2008年8月,参加旗里组织的转正考试,她考试合格,顺利转正,按专业分配到巴润别立镇农牧业服务中心工作。她团结同事,虚心向有经验的农艺师学习,同业务骨干行走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并协助做了大量的新品种引种和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她凭着一股子不甘人后的精神,很快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践结合起来,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2010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到阿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她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她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深入了解全旗农业发展现状,很快熟悉单位业务内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推广事业奠定了基础。
2011年春天,她服从单位领导安排,负责接管了《全国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对全旗种植业方面的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和人员队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组织技术员面向全旗开展技术服务。无论是大事小事,她都兢兢业业、恪守尽职,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不求个人得失,力求把事情干得最好。于2012年度被评为优秀。
转眼间,九年过去了,她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阿拉善。她在这里成家立业,并有了可爱的儿子。现在,她更加热爱这西部边陲,她将思念故乡、挂念年迈父母之情转化成工作的动力。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工作者,但她扎根在西部,她将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西部志愿者这个光荣称号。更多的事情等待着她去做,更大的梦想等待着她去实现。她正在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