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超越时空,科学的理论魅力永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使马克思主义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判断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文化发展及其重要作用的规律性认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态度。
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思想智慧、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创造文化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的现实的能动的人,更确切地说,是一定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一般说来,文化主体性是指文化活动中体现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实践生活、社会条件或制度。在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党推动思想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全面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的自信自立。文化主体性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及其对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自觉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等突出特性,从而决定了“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离不开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离不开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
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对待传统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对待外来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要反对教条主义,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二要使其本土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既要反对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复古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一定的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属性和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文化,明辨良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根据人民需要、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来创造性地使传统的文化转化为现代的文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主体性表现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的自觉与文化的自觉是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始终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第二个结合”中,文化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觉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向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以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人民精神等时代精华融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首先,它的创立是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创新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它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再次,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在当代中国,要继续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要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在文化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汲取人民的智慧,紧紧依靠人民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二要坚持文化的科学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三是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主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四要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回答时代之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相一致,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相互成就中建构起新的文化生命体。五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也是世界文明的包容者。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虚心学习和善于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之,要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