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明确了发展路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对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还存在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人才供需错位、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是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国家发展的要求。坚持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基础,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提升人口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升。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质扩优,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期待。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数字技术发展的要求。数字技术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区别于工业时代教育形态的数字时代教育形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数字教育新形态之上的发展。重塑教育新形态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种教育新形态,系统性建构教育与社会关系新生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微观层面的个人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历史性地全面高度统一;突破学校教育的边界,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等的多元结合;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教育教学场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聚焦发展素质教育,基于系统化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建立知识图谱,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将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联结在一起。现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宗旨鲜明的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党的教育主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覆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思想宝库,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立德树人的体系。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高质量教育体系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样的教育体系能够让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从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学制健全的体系。它包括新时代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理念、结构组成、制度法规、方法范式、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生态环境等,是一切教育相关元素构成的完整系统。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点是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具有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的典型特征,使每个人能平等地接受良好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支撑强国建设的体系。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能够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体系。终身教育思想深刻改变了人类教育的思想和形态,打通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形成了覆盖人的一生的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人的生命全周期。在这个体系下,教育伴随每个人一生,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得以实现。
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前指向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需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以建设学习型大国为根本,着眼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前指向。
高质量学前教育指向普及普惠科学优质发展。2022年,我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4.57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为84.96%;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89.7%。学前教育在普及普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普及普惠基础上,高质量学前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脑发育规律,加强学前教育科学指导。提高普惠园特别是普惠民办园的保教质量,增强吸引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奠基终生发展的学前教育。
高质量义务教育指向优质均衡和素质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想在“家门口上好学”还难以基本满足,“城市挤”“乡村弱”的办学矛盾还在加剧,发展素质教育还有待深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应动态调整县域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发展素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高质量中等教育指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6%,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基础。高质量普通高中应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要求,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科学素养;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举办一批科学高中、外语高中、艺术高中等。高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应清晰定位在职业基础教育上,牢牢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高质量高等教育指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高质量高等教育应切实发挥好龙头作用,强化分类发展和评价。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质量职业教育指向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目前,我国有1.1万多所职业学校,开设了1200多个专业和10万多个专业点,已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化解职教人才培养供需的矛盾,大力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高职业教育的产业适配性,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高质量终身教育指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应有之义。总体来看,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应引导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终身学习平台资源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拓展老年教育内涵,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着力推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空间成为现实。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教育变革新趋势,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技术支撑的教育新基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聚焦人的全面健康快乐成长,设计更具弹性的个性化学制。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在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基于实践和基于教材的认知过程应该交错,身心健康强壮应该并重,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建立系统化感性认知基础上,根据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化理性认知。同时,探索面向个人生涯设计的弹性学制。如通过以天、周、月甚至年为单位,个性化统筹系统安排时间。
建构大规模个性化自主探究学习范式。学校可能不会消失,模式将会改变。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取代传统班级成为常态化的基本教学单位。基于数字空间,根据教或学的需要,特定学习共同体可以随时建立、随时解散。充分满足学习社会性与个性化结合的要求。通过更适合的学习生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
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数字技术,教师帮助学习者发掘个人潜质,激发学习兴趣,指导、督促学习者在最具天资、最感兴趣的领域,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自主学习,争取成就个人在社会中的最大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现有人工智能科学和脑科学获得革命性突破前,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中心,但是仍然发挥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师,但必将赋能教师。
将工业社会备用式知识学习升级为学习者能力建构。目前,基础教育内容组成还是沿用工业时代建立之初的方式,即让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储备可能用到的几乎全部基础知识。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可即用即查(学)的知识将逐渐从教育内容中剥离。数字素养、计算思维、数据治理和综合创新能力构成新的教育内容主体。新技术建立新的教育传播符号及组合,进而建构新的教育内容。数字技术发展引发知识的聚变现象和裂变现象,进一步推动教育内容革命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