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为民服务解难题,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首要的是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它作为一个根本问题来认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看,坚持人民立场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根本理念上看,就是人民至上;从实质内涵上看,就是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权力观上看,就是一切权力服务人民;从感情基础上看,就是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挚感情。
一、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第一条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人民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相关重要论述,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体现在发展思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换句话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炼表达就是人民至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以赴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作出了系统阐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4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要求贯彻到一切工作中。
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其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从党的宗旨看,党章明确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从唯物史观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理念上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二、坚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在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理念的前提下,应该如何具体地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深刻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看,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就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作为最高标准。
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从全体人民、全体公民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在全体人民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维护普通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所必须予以重视和关注的。
人民利益有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有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必须正确思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从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出,人民的各种利益关系都要处理好,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保证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从根本利益出发,就是要从长远、全局、国家集体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也就是反复强调的“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坚持一切权力服务人民
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是向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对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为了切实保证真正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就需要领导干部客观地认识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广大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可见,对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要求明确。
一般地讲,所谓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有着明确而深刻的阐述,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掌握权力的目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最正确的权力观。
对于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所带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予以深刻剖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权力观上,有的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十分错误的观念。有的认为权力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是辛辛苦苦几十年熬出来的;有的认为权力是千方百计拉关系、找靠山弄来的;有的则更直白,认为权力是花钱买来的,过期作废,不用白不用。在这样的权力观支配下,怎么可能不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就是警示大家,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一切权力服务人民,才能做到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
四、坚持对人民有真挚感情
对人民要有真挚感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群众,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增进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年轻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只有对人民有真挚感情,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的理性认识,才会有坚实的感性感情基础,才会自觉自发自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挚感情”,要求对不同群体的人民都要有真挚感情,增进感情,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强调对劳动人民要有感情,“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强调对广大妇女要有感情,“妇联干部要对广大妇女充满感情,真诚倾听她们呼声,真实反映她们意愿,真心实意为广大妇女办事,在广大妇女中产生强大感召力”;强调对艾滋病病人要有感情,“希望有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用专业的方法、真挚的感情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等等。
坚持对人民有真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的崇高境界和对人民真挚感情的经典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感情很深。”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始终把人民挂在心上。在每年的新年贺词中,都会提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最牵挂困难群众,关心他们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他们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哪些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疾苦、察民情、听民意,时刻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