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时代留给我市部分废弃或可再利用的工业遗迹,这些工业遗迹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以乌海市青少年创意园为例,在前国营乌海市硅铁厂基础上改造而成,改造后成为内蒙古唯一一家以青少年创意创新、青年创业就业孵化为特色的基地。
乌海青少年创意园是由乌海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重点打造的民生公益工程,是乌海共青团联系、服务、凝聚、引导青少年的重要工作阵地。园区在废弃的旧硅铁厂基础上加固、改扩建而成,于2012年5月启动设计,同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开园运营,总占地面积72.6亩,建筑面积7954.32平方米,分为主体功能区、艺术设计区、冬夏令营区、管理办公区和户外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域,其中,主体功能区内设陶宝、模拟考古、抚沙掠影、3D工程师、DIY创意工坊、创意多米诺、MIDI工厂、光影蒙太奇、生态卫士、韵动地带、益智天地、机械赛场、奇迹之门、勇攀高峰、舞动青春、急中生智等16个青少年创意体验项目。
自开园以来,园区累计接待参观体验的青少年达100万余人次,分别荣获“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内蒙古青年创业孵化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级示范性青年爱里”“内蒙古青年创意正能量新媒体作品生产示范基地”等国家和自治区级荣誉,并先后被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兰州大学确定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尊重原有场地延续场地“肌理”。青少年创意园主体建筑属于我市城市建设中期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城市文化价值。从历史价值上看,改造前的国营硅铁厂在我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当时乌海市较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文化价值上看,青少年创意园具有强烈的苏联式工厂风格,由红色砖房,烟囱、硅铁炉遗址、办公区、仓储区构成的苏式工业建筑体,建筑主体以红、黑、泥土黄为主基调,展示了当时苏联的建筑习惯和建筑文化。在旧遗迹改造过程中,充分保留早期原汁原味工业元素基础上,尽量实现与现代场地功能相互交融的风格特点。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场地半山坡式的地貌,着重利用原场地自身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和工业文化脉络,既营造出人们对老国企的历史记忆,又贴合当代人喜好及审美情趣。由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对原厂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半山坡地表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起大落式的地貌,在重新改造过程中我们并未一味进行填埋处理,而是通过用裸色的红砖进行梯田式垒砌,原色钢结构艺术字再利用等方式与原厂区地形地貌相得益彰,改造后的园区呈现出独特的后工业时代美学视觉效果。
二是保留恢复场地原生植被。青少年创意园在改造前因长期闲置破败不堪,但其院落里仍然保存着一部分树木,这些植物见证了硅铁厂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工业生产时期的历史记忆。因此,在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最大限度保留这些原生植物不被破坏,尤其是对园区内大型树木的保护,将其作为数个景观小品进行改造,在周围放置休闲椅和遮阳棚,设置涂鸦墙、跑酷通道;另一方面,由于原硅铁厂区绿化面积占比极小,作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文化创意区域,绿化的覆盖面积要求远远高于工业区,因此我们将原厂区废弃水池、花坛、自然坡地全部施行绿化覆盖,见缝插绿,将梭梭、骆驼刺、松树、沙枣树有序布局栽种在院内,将户外体验区进行天然划分,形成彼此较为独立活动空间,园区内的原有野生杂草也被有计划的保留,逐渐呈现出独特的原生态荒凉美感。
三是旧厂区工业元素再利用。工业元素有着工业大生产时期的鲜明特点,在青少年创意园工业遗迹改造过程中,一是最大限度保留和提炼原场地工业元素,包括标识牌、口号标语、机械设备旧址等,同时着重利用大量的现代设计,小规模建设新的景观小品,将旧工业建筑中生锈铁刚、红砖、木材旧材质与全新的玻璃钢结构、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正是这样鲜明的比对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新添加的建筑尺度、造型、材料等与原有的工业元素相映成趣,协调统一;二是加大特殊工业构筑物再利用,将原硅铁厂硅铁炉、烟囱、水塔、管道等进行改造,如原硅铁炉存放地变为成圆形街舞舞台,将通风管道拆除后的钢架设计成蛇形廊梯,将工业结构中一些铁质零件拆分后组装拼接成院落内特色景观小品;三是有机融入工业生产生活方式体验及工业历史事件记载元素,在园区软装过程中我们将具有乌海典型代表的工业技术、生产环境、重大工业项目开工的照片放置在园区内的长廊内。在创意项目室中设置工业记忆绿色循环模拟项目,通过模拟工业生产生活场景使青年人重新置身工业大生产初期的环境中,通过切身体验使人们更加生动具体了解我市工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园区以“一起创意·一起创益”为主题,以“激发青少年创新创意思维、培育青少年创新创意文化”为主旨,以“直接联系青年、精准服务青年、广泛凝聚青年、有效引导青年”为理念,打造目标为“有形化、标准化、产品化、信息化”的服务青少年阵地,成为青年、社会和共青团良性互动的“枢纽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作用与价值,着力构建联系服务青年新格局。园区以“服务青年需求”和“形成自有品牌”为重点,在思想引领方面,创新开展语文十九大、数学十九大、化学十九大、物理十九大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有趣新奇活动中学习政治理论,在光影蒙太奇项目室使用魔术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自我尝试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蒙古马精神,在抚沙掠影项目室使用沙画方式寓情于景,让青少年在动手中体验了解乌海自然地理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园区原创视频“冷面先生”、“志愿青春创城有我”、“打赢抗疫阻击战—乌海青年志愿者的一天”等一系列视频被团中央微博转载,点击量超过300万;在扶持青年就业创业方面。收到良好社会效果,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者与园区运行双向良性互动模式,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资源有限,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采取全部减免水电暖物业房租等费用,但同时要求其承担全市各中小学第二课堂教学任务,入驻园区青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积累教学及市场运营经验,经过一至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后基本可以在摸清行业规则、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独立创业,目前已经成功孵化出10家青年自主创业企业;在活动开展方面,创新采取“面向社会组织招标+认领青少年需求项目”的做法,自主研发“全城创意元旦Party”“绿动乌海·悦动青春”“文明接力·志愿有你”“五四梦想季·青春正当年”“带上国旗去旅行”“再出发·展芳华”等服务青年特色“产品”。打造服务青年“旗舰门店”,配送服务青年“产品套餐”,吸引青年广泛参与,已逐步成为区域型联系服务青年新地标和青春创新创意新高地。
工业遗迹本身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树立工业遗迹意识、理解工业遗迹的价值、推进工业遗迹保护刻不容缓。而对于乌海市这样的资源型经济区域,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工业遗迹优势,合理规划工业遗迹旅游,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工业遗迹,保护工业遗迹,更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价值重估,同时有效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与工业遗迹保护这一矛盾,从而进一步推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目前,我市工业遗迹开发与再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基础投入不足、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力度较弱以及激活市场内驱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各区政府应当将工业遗迹视为与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同等重要的资源,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同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可以考虑设立“工业遗迹旅游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民间闲置资本进行工业遗迹开发;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工业遗迹资源富集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当从经济转型的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设立专门机构,将工业遗迹旅游纳入区域优先发展计划,绘制乌海市《工业遗迹旅游开发技术路线图》,除与工业遗迹,建议能源、工业、统计、文物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全面细致核查我市境内工业遗迹资源。按照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开展对工业遗迹摸底和统计工作;
第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应当成立工业遗迹研究专门机构,开设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鼓励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以乌海市工业遗迹为主题的专项学术研究。加强旅游、文化、工业、能源等部门对接力度;
第四,探索运用市场思维进一步激活工业遗迹发展内生动力。吸引各种相关企业、项目入驻到园区内,使原本单一的某一类项目和服务变得更加多元,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以乌海工业以及为主题的专项研究,同时积极与NGO合作,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热心工业遗迹保护与开发的人士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