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公示公告
公示公告

第九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六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入围名单公示

时间:2020.04.21  浏览数:31078次  字体:    作者:  来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广大青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履职尽责、团结奋斗,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为集中展示全区广大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青年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团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青联决定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表彰第九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六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

按照评选表彰程序,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评审会,组织评委对候选个人(集体)有关材料进行了实名评审,经自治区团委党组会研究,最终确定第九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12名,第六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入围集体20个。

现将入围个人(集体)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在内蒙古共青团网站进行公示。如对公示对象持有异议,请及时进行实名反馈。

公示时间2020年4月21日—4月27日

监督电话:0471-6932100

                 0471-4962164

电子信箱:nmgtwzzb@163.com

“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4月21日


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


王飞龙事迹简介

王飞龙,男,汉族,198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局修试管理一处技术专责。

他牢记初心使命,扎根基层一线,入职五年三次放弃进入局机关工作的机会;他爱岗敬业,技高一筹,荣获各类奖励35项;他勤学好问,攻坚克难,累计发现设备缺陷12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40余项;他潜精研思,成绩斐然,获得国家专利3项,填补技术空白7项,发表论文10篇,完成科技成果15项,撰写专业论述40余篇。他提出的不拆引线测试构架式电容器组单体电容器电容量、基于抽真空法的变压器胶囊油枕检修、变压器呼吸器油封受潮识别、变压器安装流程优化等新方法,不仅有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设备停电时间,保障电网安全稳定。

获奖情况:自治区电力系统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暨内蒙古电力公司员工专业技能大赛高压试验专业个人第一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区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优秀奖、内蒙古电力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电力公司“蒙电青春榜样”、内蒙古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先进个人、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论文二、三等奖,专利三等奖。


王彦事迹简介

王彦,女,蒙古族,198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为人子女,但她知道,她更是一名白衣战士。平时工作中,她勤于学习、兢兢业业,始终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执业宗旨,是大家眼中的先锋模范。2020年春节前夕,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她的脑中立刻浮现出了父母2003年奔波在抗击“非典”一线的情景,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除夕前夜毅然决然地写下了请战书:希望组织把她派到最前线——武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1月28日,作为医院领队,她带领16名同事随内蒙古援鄂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湖北荆门市。根据一线工作需要,她带领47人主动承担了荆门地区疫情最严重的钟祥市的医疗援助工作,坚持奋战在一线4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休息。她深知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勇担重任,为国分忧。

媒体报道:她在一线奋战的事迹受到人民网、新华网及湖北、内蒙古两地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那日苏事迹简介

那日苏,男,蒙古族,1991年7月出生,入党积极分子,大学专科学历,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青年牧民。

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那日苏,在他的身上时刻彰显着草原人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那日苏今年29岁,但他服务的牧民却数以万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是草原上的“快递员”,定期为牧民采购生产生活必需品,他奔走在一线,一坚守就是50余天。新牧区建设当中,他又是一名“匠人”,多次创新创造牧业机械,3次获得国家专利。药浴池、捆草装车机的普及使用,方便了锡林浩特市周边嘎查1000多户牧民,也为东乌、西乌,甚至呼伦贝尔等地的牧户送来了福利,不仅推动了牧业机械化、现代化,也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在生态保护道路上,他更是一名“卫士”,那日苏研发的饲草料粉碎机粉碎速度和效率是市场同等机械的5倍,不仅实现了饲草料营养最大化,节省了牧户饲草料支出成本,更是减少了放养时间,缓解了牲畜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切实推动草原与牧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获奖情况:获得国家专利3项、第十四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锡林郭勒盟科技进步奖、锡林郭勒盟盟长特别奖、锡林郭勒盟五一劳动模范、锡林郭勒盟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由其创办的那日苏农牧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荣获第七届中国TRIZ杯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创青春内蒙古青年创业大赛二等奖。


苏峰事迹简介

苏峰,男,汉族,199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宁车辆段二连运用车间准轨三班值班工长。

爱一行,专一行。苏峰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不仅热爱本职工作,艰苦奋斗,勤恳奉献,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参加工作六年,他发现重点、典型故障60余件,保证了上万趟列车的安全畅通。他积极发挥青年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多次组织车间团员青年开展技术团课,把日常作业中遇到的故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不同季节和不同车型的苗头性、倾向性故障,总结出“多看、多听、一加强”的防制动抱闸工作方法,有效减少了制动故障的漏检漏修。根据现场工作经验总结出车钩故障处理技巧,大大提高了车钩三态作用不良、车钩假落锁的发现处理率。他编制的“一查找、二加热、三紧固”的判别处理方法,有效减少了车辆管系的漏泄等故障。在疫情期间,他主动承担起车间疫情防控重任,每天负责检测职工体温、上报当天车间疫情防控情况并协助当班职工对作业场进行全面消杀。同时还积极做好由于疫情滞留在二连的青工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为他们解决伙食、出行等困难,充分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获奖情况:中国铁路“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铁道团委“尼红奖章”、 全国铁道团委“全路优秀共青团员”、全国铁道团委“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自治区“车辆系统春季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全能第一名”、自治区“车辆系统春季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全能第二名”、自治区人社厅“全区技术能手”、自治区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全局优秀青年”、集团公司“全局先进生产(工作)者”、集团公司“优秀兼职教员”、集团公司团委“集团公司优秀团干部”、 集团公司团委“全局优秀共青团员”。


张骅事迹简介

张骅,男,汉族,1985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科右前旗远新村驻村第一书记。

自2017年12月驻村以来,张骅积极破解基层党建难题,提出“双提双带双示范”党建模式在全盟推广。推进集体经济改革,成立全盟第一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并在当年全村分红。绘制产业发展蓝图,助推黑色系农产品打入北京市场,田园综合体吸引5万游客,累计销售约1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4个,参与种植土地亩产效益由800元增加到2400元。凝练“三治结合”治理模式,完成文明兴村、生态旺村。脱贫攻坚精彩出列,全村2018年底以全旗唯一满分成绩脱贫摘帽,得到自治区第三方检查组高度评价。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他又走在前列。虽然当时孩子刚出生,他依然第一时间赶回村里抓防疫。破解消费扶贫难题,组建科右前旗优质农畜产品发展协会,按“电商+北京商超+定点采购”争取各类订单300余万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了他的奋斗事迹。

获奖情况:张骅带领所在的远新村由国家级贫困村成长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所在党支部建设成“兴安盟优秀基层党组织”。曾获自治区团委“第三届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兴安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阿斯娜事迹简介

阿斯娜,女,蒙古族,198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支行信贷客户经理。

“八零后”蒙古族姑娘阿斯娜2010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从此,她与牧区续缘,无论是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宝力格嘎查当党支部副书记,还是后来成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支行信贷客户经理。她一直坚信,路途多远,心中有爱就可抵达。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了与当地农牧民交朋友,阿斯娜每天带着笔记本,进村入户调研摸底,帮农牧民解决资金难题,梳理致富思路。从事信贷三年时间里,她累计发放“强农贷”扶贫贷款2976笔,金额2.16亿元。疫情发生后,在开始阶段,她积极调配购买口罩等防护物资为农牧民解决燃眉之急;疫情后期,她通过微信视频教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的农牧民申请贷款。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她不光是一个普通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工作者,更是许多农牧民最愿意信赖的人。每当从大街上走过,总有许多熟悉亲和的脸庞向亲朋好友一样与她打招呼,那时,她感到无比亲切与自豪,她不止一次对同事们说:“自己一辈子,能有这么多好客户好亲戚,真好!”  

获奖情况:2015年度,她被评为邮储银行赤峰市分行先进工作者,2018年度她被评为邮储银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孟繁成事迹简介

孟繁成,男,汉族,1980年10月出生,无党派人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包头市心愿公益协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2014年,在采访包头贫困学生和弱势人群时受到触动的孟繁成毅然辞掉电视台工作,创办了包头市心愿公益协会。他利用自己在媒体从业13年养成的敏于观察,善于策划的优点,通过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公益项目,去解决社会问题。协会成立5年时间里,他策划发起的“好习惯养成奖学金”“贫困尿毒症患者救助计划”“孝心手环”和“蛋糕侠”等项目深受好评。截至2019年底,累计为214名孩子发放45万奖学金,为贫困尿毒症患者捐助110万元,为近500名贫困儿童送去生日蛋糕,帮助29位走失老人重回家人身边。

疫情暴发以来,为包头市抗击新冠病毒一线的交警和医生提供价值3万元的食品物资,为包头市18个社区和二连浩特38个小区免费设计小区二维码进出登记系统。

获奖情况: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自治区团委颁发的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包头市政府颁发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


唐浩事迹简介

唐浩,男,蒙古族,1990年6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通辽市地方病防治站鼠疫防治科主任助理。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唐浩第一时间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志愿前往防疫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自2016年5月入职于通辽市地方病防治站,参与鼠疫防控工作后,他始终努力工作,为人踏实肯干,专业严谨的工作能力和作风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2月17日,唐浩作为通辽市卫生健康系统公共卫生领域支援湖北的第一人,驰援湖北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援鄂期间,唐浩与队友们主要负责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现场和电话流调,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摸排,流行病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集中隔离点的消杀等工作。在抗疫最前沿,他勤勉敬业,处置流程规范、无疏漏,全面展现了一名防控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抗疫期间,被临时党支部推选为火线入党人员,3月9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获奖情况:荣获“通辽市鼠疫知识竞赛三等奖”。


康炜事迹简介

康炜,男,蒙古族,198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北街道东山北社区党委书记。

2012年,康炜主动申请到基础设施薄弱的海北街道东山北社区工作,扎根基层,服务于群众。他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区域统筹,构建起 “三社联动”共驻共建共发展融合理念,打造功能服务型党支部、爱心联盟志愿者服务队、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全城衣家”救助站、爱心超市、不忘初心宣讲团、“红色小喇叭”广播站、“爱心一对一助学”、“暖冬行动”、“空中课堂”教育信息平台、“党员e家”APP平台,实施“四长网格”治理体系、疫情防控“黑科技”等多项便民服务举措和志愿服务项目,提炼出“亲情服务一家亲”工作法和“暖心党建”品牌。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扶,累计帮扶1191户贫困家庭,其中累计救助物资及金额70.5万余元。8年来,东山北社区和康炜个人事迹被人民网、央视网新闻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区网、以及《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和乌海市的新闻媒体等各级媒体累计报道100余篇(条)。他所带领的社区荣获全国减灾示范社区、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团队、自治区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社区、自治区优秀巾帼志愿者队伍、乌海市学习雷锋示范点、乌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乌海市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队、乌海市文明社区等诸多称号。

疫情暴发以来,康炜及时组织防控,确定“一网六格三到位”的工作模式,快速发动党员和群众进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社会管控,成效明显。

获奖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团干部、首届乌海青年五四奖章、乌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乌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乌海市先进工作者、“乌海身边好人”荣誉称号、乌海市优秀兼职团干部、乌海市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称号。


梁俊青事迹简介

梁俊青,男,蒙古族,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科研部部长,乳腺肿瘤B区主任,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呼市赛罕区人大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梁俊青就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担当,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他负责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工作,并严格按照GMP规范建设,其规模、规范性、先进性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肿瘤生物治疗创新中心。梁俊青团队完成全区首例应用3D乳腔镜治疗乳腺肿瘤微创全切手术,填补自治区空白;作为内蒙古乳腺疾病防治学会及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乳腺中心B区的全区乳腺疾病医联体牵头单位,负责组建12盟市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医联体成员单位、各旗县乳腺疾病预防研究基地医联体成员单位、一级学会,成立乳腺MDT9个专业学组并对各学组进行授牌。构建乳腺癌早知、早筛、早防、早诊、早治人工智能综合体系的项目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对预防因乳腺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这一社会问题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他负责完成詹启敏院士工作站,陈洪铎院士工作站,季加孚名医工作站的建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1项,参与自治区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参加学术会议讨论论文10篇。

获奖情况:获得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苏秀兰导师课题组荣获国际BD生物科学卓越奖;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优创业标兵荣誉称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草原健康卫士;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责任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楷模。


韩吉雨事迹简介

韩吉雨,男,满族,1981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液态奶事业部奶牛科学院营养中心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

钻研技术就要精益求精。韩吉雨从2009年起一直坚持服务在奶源基地第一线,从事奶牛养殖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主持参与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33篇,制定标准7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类荣誉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创建奶牛营养评估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并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应用,在奶牛养殖中发挥指导作用;积累十年研究,获得国内首项“原生DHA纯牛奶”专利并已转化,有力地带动了产业链上游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作为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累计提交4项提案。

获奖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北疆工匠”;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创业创优标兵。


韩至娇事迹简介

韩至娇,女,汉族,1996年9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疫情就是命令!新冠疫情暴发后,韩至娇主动请缨,并于2020年2月4日加入到内蒙古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进行医疗支援。在驰援武汉的44个日夜里,韩至娇累计办理病人出(入)舱50多人次、整理病历50份,完成采集实验室标本30多次,入舱18次,工作时长约150小时,累计为患者发放生活物品和药品600多份。在方舱医院的工作中,韩至娇同志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作为内蒙古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用95后的别样青春与热情,承担着自己的担当与使命。

获奖情况鄂尔多斯市“三八红旗手”、伊金霍洛旗“三八红旗手”,2020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援鄂医疗荣誉证书。新华社、内蒙古卫视等多家媒体都报道过韩至娇的优秀事迹。


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护理部事迹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护理部现有临床护理人员140名,平均年龄37岁。内蒙古第四医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自治区级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成功应对非典、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等重大疫情中,护理部全体人员始终是历次战“疫”中的主力军。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铭记,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凝聚,总有一种力量助我们前行!2020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而变得不同寻常。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护理部的每一位护理人员始终牢记医者仁心的使命,将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之花充分绽放。他们并肩作战,或是逆行湖北支援抗疫,或是坚守阵地开展院内救治工作,为患者送去无微不至的服务,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他们不辞辛劳、义无反顾,从1月15日开始,他们通宵达旦改造病房,强化培训,积极备战;1月26日起陆续接收国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7例;1月28日,派出11名护士驰援湖北,其中护士长6名。3月16日,7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重症病例,院内零感染。3月19日起,承担了139名入境疑似患者的筛查工作,承担起44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护理重任,现已治愈出院34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们不分昼夜的奋战和坚守,是他们对初心使命的践诺。

获奖情况:2015—2016年二个护理单元获得呼和浩特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科室;2016年获得呼和浩特市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获个人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2017—2019年三个护理单元获得区直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共22人,平均年龄34岁。

所谓英雄,不过是一群平凡人选择了勇敢;所谓天使,不过是普通人怀抱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他们是普通人,会怕、会痛,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地穿上铠甲化身战士迎战病魔。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也是最可爱的医护人员。面对湖北疫情,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挺身而出,派出三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分别在荆门市沙洋县人民医院、沙洋县中医院、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医院、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武汉市协和西院从事隔离病区规划、医务人员院感培训、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护理工作。援鄂期间,共救治新冠肺炎患者1425名,累计会诊病例624人次。在协和西院重症病区负责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率高达97.8%。在沙洋县工作期间,帮助沙洋县二级医院科室建立各种诊疗流程并完善科研制度,并向权威期刊柳叶刀杂志投稿1篇,为当地医院后期提升临床技术转化能效。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参与了发热门诊及9个隔离病区的诊疗、护理工作,参与发热门诊会诊236人次,护理患者192名,其中有多名新生儿、产妇、胶质瘤术后意识障碍、透析等特殊患者。同时协助当地监狱管理局建立方舱医院,有效遏制封闭条件下的疫情扩散。院感方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培训20次,培训人数220人,制定方案流程50余份,有效扼制了当地医院院内感染的发展,确保了援鄂医疗队队员全部实现零感染目标。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人间大爱,他们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国药北方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国药北方医院为国资委下属国药集团医院,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战役中,自1月28日起,先后向湖北省荆门市,及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派驻两批医护人员20人,平均年龄32岁。

所谓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战衣变成大人的模样奔赴战场,救死扶伤。在这场全民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一支队伍,他们模样稚嫩,却勇敢坚毅。他们不仅及时供应医疗物资保障,还全力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不惧生死与病毒殊死搏斗、争分夺秒与死神抢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使命。国药北方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湖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第一批共计8人选择逆行,支援湖北,在荆门抗疫的五十多个日夜里,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帮助完成当地“小汤山”医院改造,共同诊治病例1025例,治愈出院774人,受到当地领导及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第二批队员12人,支援武汉协和西院重症病区37天,同钟南山团队并肩作战。收治危重症患者78人,治愈出院71人,收治患者中重症与危重症比例将近90%。护理组完成外周静脉置管49人,俯卧位通气12人,密闭吸痰850次,无创通气96人,气管插管4人,高流量吸氧60余人。4月11日,他们不负众望载誉归来。面对疫情,这支年轻的医疗队伍毫不畏惧,选择了逆行。用自己的平凡,设置了一道阻挡病毒的屏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疫情面前,我们决不退缩”的铮铮誓言。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援鄂医疗队共有队员11人,平均年龄34岁。

妙手仁心沐春风,情暖万家爱无言。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这些白衣战士义无反顾,逆行武汉,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及荆门沙洋县。四十多个日夜,她们始终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守护并鼓励着每一位患者;她们用最朴素的医者仁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点燃患者生的希望,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病魔的信心。她们护理ECMO治疗患者7人,护理CRRT患者7人,纤支镜检查,吸痰,有创动脉压监测,心肺复苏,配合气管切开等高风险操作30余例。采血387人次,采咽拭子1254人次,收治护理新入院患者161人,出院患者107人,护理病危患者88人,护理重症患者269人。她们默默奉献、不惧生死,患者的康复是她们最大的幸福;她们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勇挑重担,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白衣战士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内蒙古最后撤离武汉的队伍,她们坚守到最后,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得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及荆门人民的认可,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如今,她们带着一份“武汉精神”回到家乡,第一时间请战满洲里,为家乡的疫情防控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履行医护人员的使命与职责。


兴安盟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兴安盟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共有队员 25人,平均年龄34岁。

面对疫情,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湖北肆虐的疫情,他们选择逆行援鄂,毫不犹豫地置身于险地作战;他们是人民眼中的白衣天使,更是患者心中的守护神,这就是兴安盟人民医院先后选派出的三批25人的援鄂医疗队。在自治区发出组建“援鄂医疗队”通知后,兴安盟人民医院立刻组织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短时间内就组建起了兴安盟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斗志昂扬、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支援抗疫中。他们驰援武汉市方舱医院、荆门市沙洋县监狱管理局总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共收治患者718人,转院患者146人,治愈出院536人。他们全身心地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经过近2个月的奋战,他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医疗零差错、医务人员零感染,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医疗团队及患者的高度好评,为兴安人民争光添彩。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共有29名队员,平均年龄31岁。

农历庚子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疫情突发的危急时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带着责任与使命,先后派出三支医疗队驰援湖北,为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勇敢逆行。抵达湖北后,他们分别进驻到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荆门沙洋县人民医院和荆门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开发区沌口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负责的病区累计收治患者2039人,先后有1456名患者病愈出院,583名患者转到定点医院。疫情面前,医疗队全体队员积极发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精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一起,与湖北人民并肩战斗,与新冠病毒全力对抗,取得了收治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把内蒙古人民的良好形象印在了荆楚大地。 


赤峰市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赤峰市医院援鄂医疗队共有队员28人,平均年龄34岁。队员分别被派到沙洋县人民医院、京山仁和医院、钟祥同仁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工作。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很多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他们是父母、是孩子,是爱人,可是在疫情面前他们都是勇敢的战士,是舍生忘死的战疫英雄。当得知湖北急需医疗支援时,赤峰市医院响应自治区号召,快速组建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支援湖北。在援助的四十多天里,他们日夜奋战在联合医务部、院感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制定《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工作手册》《内蒙古第五批医疗队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新冠疫情防控院感管理质量考核评价表》等并在医院推广。累计管理患者429人,护理危重患者324人次,护理重症患者1741人次。累计静脉输液 4694次、肌肉注射7388次 、指尖血糖监测 6200次 、静脉采血 1750次 、咽试子采集630次 、氢氧雾化吸入340次、 心电图798次。为医院快速有效治疗护理患者提供了帮助,同时还承担管理工作,确保了队员零感染,零损伤,凯旋而归。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并肩作战,继续维持了“感染率低、死亡率低、治愈率高”的奇迹。得到了国家驻点专家和援助医院各位同仁的认可。


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共13人,平均年龄33岁。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纷纷主动请战,并于1月31日组建支援湖北应急梯队。援鄂期间,该院第一批5名援鄂队员随自治区援鄂队进驻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具体负责中区341张病床的护理工作;第二批8名援鄂队员随自治区援鄂队负责管理了武汉市肺科医院五个病区,管理床位201张,累计管理患者517人,其中重症485人、危重症32人。在工作中,队员们坚持对病人的心理关怀和医学治疗同样重要的理念,时刻关注病人的情绪,及时疏导和劝解。疫情凶猛,人间有爱。在驰援湖北期间,医疗队13名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仁至医精”的锡医精神,充分发扬蒙古马精神,与湖北人民一道,为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事迹材料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成员11人,平均年龄34岁。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在抗疫战斗中,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草原儿女“一往无前、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在出征湖北荆门的50多个日夜里,队员们听从指挥、恪尽职守、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把科学救治和自身防护措施落实落细,圆满完成了各项援鄂医疗救治任务,达到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队员零感染”的抗疫既定目标。期间,累计参与管理患者1025人,其中重症165人、危重症115人;累计参与护理患者1174人,治愈出院774人。疫情面前,他们是勇敢的内蒙古人,也是有担当的内蒙古人,他们在战“疫”中毫不保留地贡献青春力量,用善良、友爱的春风沐浴着每一位患者。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11人,平均年龄35岁。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面对武汉严重疫情,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紧急组建援鄂医疗队,分两批共派出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急诊科、感染科等11名医护人员赴湖北荆门沙洋县中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支援。

援鄂近两个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锋一线、奋战在隔离病房、守护在危重症患者身旁,圆满完成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在11名医护人员中有10名医护人员,编入国家重症医疗队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加入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队伍中。累计参与救治患者843人,使用呼吸机患者146人次,心电监护患者345人次,高流量吸氧患者842人次,静脉采血患者1340人次,采集咽拭子840人次,静脉输液1320人次。期间,还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与患者组建了“守望相助群”,开展心理援助、健康宣教等。来自患者的一封封感谢信,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舍生忘死,守护生命的致谢。 


巴彦淖尔市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巴彦淖尔市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13人,平均年龄34岁。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个身影,一件件小事,汇聚起四面八方的暖流。巴彦淖尔市医院的13名优秀青年在单位的积极号召和组织下毅然赶赴一线,支援武汉抗疫,他们是人群中最普通的一员,可是披上白衣铠甲后的他们就是战士。面对疫情下的陌生环境,他们齐头并进,为挽救生命,抗击疫情争分夺秒,他们不惧艰苦,顽强拼搏,在武汉方舱及ICU重症室的45天的时间里,他们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心理和生理极限的挑战。他们勇敢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定时、定点任务共计3510小时,服务患者7800余人。


乌海市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乌海市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由6名护士组成,平均年龄33岁。

随着武汉疫情的日益严峻,乌海市人民医院响应号召,开始组建援鄂医疗队,6名队员把自己的名字郑重的写在请战书上,主动请缨加入重症医疗组。冲锋在前,战斗在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向了抗疫最前线,2月15日,乌海市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随内蒙古第三医疗队到达武汉,被分配至武汉沌口方舱医院救治有生活能力的轻症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护理活动相对较少,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医疗队队员用内蒙古人民特有的方式愉悦患者心情,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援鄂期间连续作战22天,累计参与管理患者191人,治愈出院129名,转出62名,圆满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期间,所有队员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踊跃捐款、贡献爱心,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材料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阿拉善盟蒙医医院遴选4名护理人员派驻武汉沌口方舱医院,平均年龄30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们毫不犹豫地挥手告别家人,像战士一样选择逆行,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防护墙”,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医者仁心”的铮铮誓言。她们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彰显“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从2月17日开舱到3月8日闭舱,累计援助武汉市沌口方舱医院23天,医疗队共收治191人、治愈出院129人、转出62人、最大年龄69岁、最小14岁,平均49岁,累计护理患者1236人、执行医嘱2000余次、长期医嘱1800余次、临时医嘱200余次、生命体征测量2548次、质控护理记录单100余份、发放药片615次、采集鼻拭子 114人、协助CT检查19人次、血糖监测15次、心电图3次、发放水果餐1423次。在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援鄂医疗护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受到了广大患者们的一致认可,总共收到患者感谢信16封。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着她们的辛劳和汗水,更是她们的光荣战功。


呼和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事迹材料

呼和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隶属于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主要承担对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实施边防检查和监护,口岸限定区域管理,防范查处非法出入境活动等职能。现有民警职工112人,平均年龄32岁。

守一道门,护一座城。为全力阻止疫情传播,呼和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人员化身边检“大白”,在防范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狙击战中,高质量完成16架次航班、20个国家3980名入境人员的边防检查任务,其中确诊病例42名、疑似病例26名(截至4月7日),参与执勤的民警实现了“零感染”的目标。自2018年以来,呼和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12860人次,出入境航班2346架次,查获在控对象15起15人、违法违规22起22人、公安部A级通缉在逃人员1人,发现1起重大情况,协助地方公安机关遣返“三非”外国人2人,核查发现双重国籍人员2076人,与机场海关联合查获濒危物种制品200余件。

获奖情况:自治区妇联表彰“三八红旗集体”,自治区口岸办表彰为“全区口岸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口岸优质服务单位”,公安部记集体三等功1次,被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评为“执法为民窗口先进单位”。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事迹材料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奇乾中队)现有42人,平均年龄22岁。

用生命上演壮美逆行。消防指战员,是和平年代离牺牲最近的一个群体。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奇乾中队组建于1963年,驻守在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腹地。担负着北部原始林区95万公顷森林防护的战略前哨任务。中队管护区南北相距90公里,北邻俄罗斯,边境线长200公里,年最低气温-50℃,全年无霜期仅90到100天。中队始终牢记党和人民嘱托,信念坚定,忠诚坚守;恪尽职守,恒心抓建;担当奉献,用心服务。中队靠创新理论铸就忠诚之魂,靠使命担当锤炼灭火本领,靠坚强堡垒引领科学发展,靠攻坚克难当好“先锋”。时刻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战备状态,参加灭火作战总是第一个出动、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撤离。先后参加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160余起,特别是扑救2017年“4·30”俄罗斯入境大火,在给养断供、大雪封山的情况下,坚守火场7天8夜。扑救2018年“6·2”大火,中队连续转场转战7次。扑救2019年 “6·19”金河秀山大火,中队连续奋战60余小时,模范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疫情防控期间,中队按照上级防疫工作指示,严密组织“三讲清、两知道、一坚决”专题教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积极力量。

获奖情况: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4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北疆森林卫士”荣誉称号;武警部队党委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被森林消防局党委、8次被总队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6年被森林消防局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019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集体;被中宣部列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重大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航天科工六院某新型固体发动机研制团队事迹材料事迹材料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某新型固体发动机研制团队成员101名,平均年龄30岁。

他们,是固体动力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扎根塞北草原的航天担当,他们,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的创新突破、为中国航天动力系统领域赢得世界尊重一直奋斗着、不断超越着。团队由航天领域资深科学家领航,汇聚国内著名高校硕、博士高学历人才,在履行强军首责的征程中,铸就了为国奉献的荣光。团队研制的固体发动机作为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一代发动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现身。该发动机创造了“七个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获奖情况:研制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国防专利7项;获得全区“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一五”预先研究先进集体;集体二等功等荣誉。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赴湖北抗击疫情特别报道组事迹材料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赴湖北抗击疫情特别报道组成员7人,平均年龄33岁。

2月15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电视记者邬泽亮、摄像马滨楠主动请缨,随内蒙古医疗队赴湖北荆门采访。与此同时,电视组成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抗击疫情特别报道组,组织策划采访编辑分发来自荆门的报道,通过各种媒介第一时间与观众见面。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特别报道组播发电视新闻28条、广播新闻及连线20多条、新媒体产品30多个,并且为中央级媒体提供大量视频和故事素材。生动讲述了草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嘱托、在荆楚大地一往无前抗疫的动人故事,凝聚起了全国人民、各族儿女与湖北人民心手相牵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


内蒙古大学能源催化化学团队事迹材料

内蒙古大学能源催化化学团队现有成员20人,平均年龄34岁,是由来自海内外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优秀博士组成的年轻团队。

以理论为旗帜,他们在教书育人的旅程中走得坚定而执着,一篇篇大作和一次次突破性成就都是他们智慧与心血的凝结。他们以科学研究为阵地,在每一次项目研究中脱颖而出,展现了他们求知向上的精神;以课堂为舞台,每一堂精彩绝伦的课程不仅传达出他们的睿智博学,更彰显了他们不吝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品质。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他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他们着眼于内蒙古煤炭、天然气、稀土与非金属矿藏等优势和特色资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研究工作,切实解决自治区优势资源高效利用和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催化转化技术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关键问题。团队在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和国家级教学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国际化学领域Chem.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团队成员获批2017年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人,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实现了自治区在国家级人才计划方面的重大突破;2019年《煤炭高效利用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国家级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成功,标志着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获奖情况:团队于2019年被评为“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集体”,团队负责人张军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


包钢(集团)公司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事迹材料

包钢(集团)公司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现有职工19名,平均年龄35岁。

与大山为伴,和严寒为伍;在艰苦中奋进,在寂寞里坚守。在北纬41度白云鄂博矿区,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智慧调动采矿爆破的“大脑”,在岩石上抒写壮丽的华章。稀土里藏着他们的初心,高山砾石间写着他们的誓言。他们“坚韧不拔,超越自我”,让包钢精神在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传承、开花。“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技术组19名党员团员前进的灯塔和方向。2019年,严谨顽强的技术组完成采剥总量3054万吨,穿孔延米22.3万米。追逐梦想、勇于创新,仅两年间,该技术组共申报科技项目15项。

获奖情况:包钢(集团)公司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入选2018年7月“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好人”;2018年包头市第十六届“五四青年集体奖章”;2018年包头市“工人先锋号”;2019年全体人员被评为包头市寻找身边正能量活动“敬业奉献好工人”;2019年荣获包头市第七届道德模范。


内蒙古北疆志愿服务联合会事迹材料

内蒙古北疆志愿服务联合会前身为“内蒙古99581应急救援中心”,现有注册志愿者1556名,平均年龄28岁。

特殊的志愿服饰,是他们身上善良的标记,温暖的笑容,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他们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带领着1500余名志愿者,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完成保障救援案例上百起,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宣讲、义诊送药、送医下乡几十次,大型赛会服务保障百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开通线上志愿者招募通道,落实落细志愿服务,开展“天使守护行动”,帮助一线医护人员家属解决实际困难;组建志愿服务突击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成立消杀防疫队,持续在小区、交通密集处、工厂、公共场所进行消杀作业,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青春长城”,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志愿组织的责任与担当。

获奖情况:第四届全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保障服务;中蒙俄国际拉力赛保障服务优秀组织;2020年全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氛围营造突出贡献组织。


Baidu
map